2024年春節前後,正好被一個男性家長(是的,他是個爸爸!)問到一個問題。

這位發問的爸爸,有兩個女兒,都在國小高年級,他認為確實有必要引導女兒們不要太在意外表,或是過度擔心自己的身材有沒有符合社群媒體中的「理想身型」。

但這位爸爸覺得在現行的媒體氛圍底下很難做到,也覺得不知道該怎麼執行?

我跟他分享了一段好長的心得,也分享給正在閱讀的你。

爸爸對女兒的成長的影響,重要性並不小於媽媽對女兒的影響。爸爸很多時候是養成女兒在感情中自信的來源,也是最根深蒂固安全感的來源,確信父親是愛著自己的這件事,會讓女兒很明白自己的價值。

所有小女生的卡通、玩具、流行元素到偶像崇拜,都很難脫離「女生應該要長得漂亮、瘦和美的樣子才可以被愛被肯定被尊重」這種窠臼。2023年AI繪圖討論度很高的時候,我嘗試從MidJourney跑AI的圖,發現AI幾乎跑不出「非典型女生」的圖像。我當時實驗,覺得這個結果有點誇張,連AI的運算規則都只能搜尋到網路上「女生應該要有的長相/身材」來製圖,等於已經排除了「非典型女生」的立足之地,再次加深女性的容貌焦慮!真實世界對美的定義被帶到虛擬世界中,又透過虛擬世界回饋給生活在真實世界的我們,這種現象我認為很瘋狂!

這個現象,不太確定時到今日,現況有無不同。

但在我們【EMBRACE:七步驟擁抱容貌焦慮,建立新的身體意象】裡,曾提到實驗者使用三種不同身型的芭比娃娃,有胖、瘦、中等三種身形,讓四歲的小女孩選擇,看看她要跟哪一個芭比當朋友。小女孩會選瘦的芭比娃娃,並且把所有好的特質都歸到這個瘦的芭比娃娃身上。胖的芭比娃娃並沒做任何事,卻會被貼上「懶惰」和「人緣不佳」的標籤。

這麼小的孩子,就已經內化了故事、卡通、玩具等等的社會訊息。對肥胖有恐懼(fatphobia),對胖的人形成偏見,且會做出歧視的行為。以上面的實驗為例,近一步了解偏見和歧視,你會知道「剝奪體型較大的人和其他人社交的機會」本身就是一個歧視,而背後是來自於假設一個體型較大的人「懶惰」和「人緣不佳」的偏見。

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裡,如果家長的態度不是兩手一攤,説「這社會本來就是這樣,人帥真好,人醜吃草。」或是「本來美女就是好處比較多。」而是,可以帶著兒女去思考,用「外表」去看待一個人是公平的嗎?為什麼他認為可以/不可以?他覺得公平/不公平的話,那是什麼讓他覺得公平/不公平?如果他覺得不公平,那他會怎麼去表達,讓旁邊的人知道這件事情不公平呢?

一旦家長先學會對「外貌至上的思想」有反思能力,就能引導孩子有反思能力。一旦可以有能力質疑主流聲音,就可以引導孩子質疑主流聲音。

反觀像韓國,所有社會大眾都覺得「為孩子準備一筆整容經費」是必須的,也都接受成年禮就是要送他一筆基金去整容、當作找工作前的投資的話,那完全就是已經跟主流審美觀投降了。

我覺得疫情之後的時間點,非常適合談論這個議題。

因為台灣目前對外貌的重視程度尚未和韓國一樣誇張,但是,如果沒有人開始、沒有人願意做這件事情,台灣的社會氛圍會慢慢往韓國的方向推進。主流審美觀就會入侵每個人的生活,入侵每個人的階級。未來每個人的階級,不只世代造成的不平等,還將會有外貌造成的不平等。

認為一個人都需要具備特定的樣貌才是好看的,那麼,這個人的外貌自主性、思考獨立性又在哪裡?

這種社會氛圍之下,難保有一天地獄韓國,不會變成地獄台灣。

我不確定台灣會不會想要走到這麼恐怖的境地。我只是確信,我做這件事情的時候,是很開心的,也覺得非常必要做。

首波,我們會聚焦對於一般大眾的教學。第二波,我們會致力把這個課程推動進入國中校園內。第三波,我們將會培養有志一同的各領域人士更了解此議題,一起推動社會倡議!

BeyondMirror.co 創辦人——艾彼(王昱勻 諮商心理師)